找到相关内容686篇,用时9毫秒. ·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
  • 往生路上的歌唱:净土宗的音乐与音乐哲学

    ,明了愿故,坚固愿故,究竟愿故。  (《中华藏》9:596)  有的佛经上把佛国名命为“意乐美音”,这里是音乐的天国,恒河沙数菩萨在此  遍放大光明,他们化为无量种种莲花,花上设城,城上植树,宝果常生...

    听 禅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403869612.html
  • 佛法是彻底改造人生宇宙、实现人类最高理想的权威科学

    了目的。但是要达到这样的目的,就必须在身、口、意的活动上诸恶莫作、众善奉行、自净其意,才能创造出有利的改造条件:一、安住大乘菩提种性;二、依据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大愿;三、要具有悲悯一切众生的意乐;四、...

    唐仲容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0531069852.html
  • 亲友书释·白莲鬘

    当时能将无记的睡眠转为善法,白日里也要心心念念不离一切善法,如果一心专注遣除黑暗的光明想、具有很快起床的念头而入眠,那么以发心力可将睡眠变成善举,而当真正酣睡时无有这种意乐也可以。   庚二、修行...

    麦彭仁波切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50470265.html
  • 菩提心影:杂俎篇(二)

    意乐最胜,就是所行的布施等,为的是慈悲怜悯一切众生。第四,事业最胜,就是说要具行一切善事,并不是一种二种,也不是此时彼时,是要广修一切功德的,才可以究竟到达佛果。第五,善巧方便最胜,就是说,例如布施...

    慈航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075770425.html
  • 二十唯识论述要

    ,识不生  于彼,故不自知。不自知如是,不自主亦尔。若尔能杀者所  杀者皆同自杀,如何建立彼为杀者此为受杀者﹖杀业之罪复  云何成﹖曰﹕杀业之成,成于意乐。此怀毒心,因起杀害,  彼由是故而便命终,...

    雪松讲;陈健民记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1200670797.html
  • 论陶渊明的道家思想与佛家思想

    疏广,疏受二人即赞  扬道﹕「放意乐余年,遑恤身后虑。」(咏二疏)凡此,皆可  证陶公以身为亲,以名利为疏之念,由此观念出发自然能将  是非、得失、荣辱一皆等量齐观,「饮酒」之六云﹕  「行止千万端,...

    包根弟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17542771092.html
  • 学诚法师:社会福祉与佛教慈善

    然乃至未广大悲意乐、不厌乞求肉等难行,纵有求者,亦不应舍。《集学论》云:‘由何能令精进厌患?谓由少力而持重物,或由长夜而发精进,或由胜解尚未成熟而行难行,如施肉等。此虽将身已施有情,然于非时唯应遮止,...有较大的差异。这就牵涉到业果的核心,即造业的意乐,它决定着造业的方向和所造业的轻重。施予别人,哪怕是对方所需要的,如果心态安立错误了,例如“嗟来之食”,就不能真正称为善业。因此,在做布施或供养时,内心...

    学诚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9225773564.html
  • 廖明活:初唐时期佛性论争的两个相关论题(1)

    一向趣寂声闻者,谓从本来是最极微劣慈悲种性故,一向弃背利益众生事故,于生死苦极怖畏故,唯有安住涅盘意乐,毕竟不能趣大菩提。[6]  引文提到有一种「一向趣寂声闻」,他们本来完全没有慈悲种性,因而祇寻求...

    廖明活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4/07113374056.html
  • 释恒强:《阿含道次第》讲纲(下)

    比丘正身正意。结跏趺坐。系念在前。无有他想。专精念休息。所谓休息者。心意想息。志性详谛。亦无卒暴。恒专一心。意乐闲居。常求方便。入三昧定。常念不贪。胜光上达。如是。诸比丘。名曰念休息。便得具足。成大...

    恒强法师

    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16514676942.html
  • 明记宗旨 建立目标 不忘发心

    价值得到提升。   生命价值的提升是一个渐次改善的过程。一般来说,菩萨初发心以后,要用很长的时间来积聚资粮。所以我们可以说,整个修行的过程都是在培养和积聚资粮。但有人不喜欢积聚资粮,没意乐、没心情,这...

    学诚法师

    |佛学论文|因明|五明|

    http://www.fjdh.cn/wumin/2009/05/07142477361.html